中以合作话剧《雪夜》2015年10月23日:19:30;24日: 14:00 19:30  上戏黑匣子剧场
《雪夜》作者:端木蕻良
生于1912年。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为他创作于1936年的短篇《�鹭湖的忧郁》,之后的《遥远的风沙》、《雪夜》、《被撞破的脸孔》、《初吻》、《早春》、《红夜》、《雕鹗堡》等短篇小说将他推向了小说艺术的高峰。也是反应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代表。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1980年,端木蕻良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96年因病于北京逝世。
《雪夜》故事简介
过年前的一个雪夜,地主家的李总管下乡收租,不知是因为他的年迈或运气不佳,还是因为佃户们的穷困与刁钻,他没能收上来一个现钱。他拒绝留宿在佃户老包家,执意骑上毛驴、冒着大雪,星夜踏上归程。在路上,他一度陷入遐想和绝望,最终冻死在一间废弃的民居门前。
《雪夜》是端木蕻良的短篇小说精品,写于1930年代,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令人惊叹的语言和想象力,细腻多变的雪景描写,尤其是独具匠心的人物心理和意识流动描摹,造就了这篇小说的现代美学品格。
《雪夜》创作缘起
2012年,受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邀请,以色列导演露丝·康内尔的作品《在海边》在蓬蒿剧场演出,她将自己的风格标记为“讲故事剧场”。2013年的南锣鼓巷戏剧节,邀请任明炀与露丝开办一个工作坊,结合中国的小说文本,寻求文本的第二创作可能性。他们最终选择了端木蕻良的《雪夜》。露丝读到的是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的英译本,她说她当即就被那有力的语言和独特的美感震惊了。一个星期的工作坊中,露丝从演员训练着手,激发表演者的生物能量对创作素材进行自由变形,最终形成独特有力的剧场语汇。作品中有大量的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结构匀称,语言也相当敏锐。将这样的文本呈现在舞台上,有相当的难度,但非常有意思。在最终展示中,4个小组的成员分别用了4种不同的方式呈现男人和毛驴,并且结合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创造出了超越原小说的“第二文本”。工作坊的汇报演出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很多人建议露丝把《雪夜》做成完整的演出。终于,2015年的南锣鼓巷戏剧节,《雪夜》将隆重登场,我们期待看到:一个男人和一头驴子,在生命的荒芜舞台上,做垂死的谢幕表演。----------------------------------------------------------------------------------------------------------------------------------
这是一个由端木蕻良创作的震撼人心的故事,它追述了一个人和一头驴在越积越厚的大雪中的旅程。在这场磨难中,李总管,势力江河日下的地主家的收租人,不得不面对自己经营了一生的残酷事业。
这是一个关于剥削和压迫的故事。故事里,一个人为了生存而挣扎,跟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力量对抗。一个独特,而又极端的处境,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这恰是我们每个人都正在进行的挣扎,尽管方法和模式各不相同 - 在我们的每一天的生活之中。
这部作品的戏剧诗性的创造是基于讲故事剧场的戏剧方法:故事和戏剧行动之间不断切换;角色、时间和空间的灵活转换;以及不同角度的叙述声音以复调的形式并行,呈现出故事中诸多元素及观点的碰撞。
这个项目中我们戏剧行动的核心在于对表述的模式进行探索:当我们谈论一个人和一头驴在雪中的旅程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我们该如何表述压迫机制的两个对立面?
恐怖,残酷,美和救赎在故事中变换着角色。在用戏剧语言进行讲述的同时,我们希望能为那些驱动和掌控着我们的旅程和生命的无形力量赋予形象,并努力与之抗争。
什么是“讲故事剧场”?
讲故事剧场是一种独特的戏剧门类,在其中,讲述故事的角色与戏剧情境紧密交织。通过这种将文本转化为舞台事件的机制,文本的深层结构以及隐含的意义被彰显出来,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层面被赋予形象,呈现在舞台上。词语、人声、声音、动作、物件和舞台画面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讲故事剧场源远流长,是一种古老艺术,又触及到了当代的种种问题——真实的相对性、观察者的角度对真实所造成的影响。戏剧的诗性产生于讲故事剧场的若干技巧:故事叙述以及戏剧行动的互换;人物角色变换、时间和空间的幻化;若干讲述主体的讲述活动的复调式行进,表现故事中不同观点的碰撞。
主 创
导演
露丝·康内尔(Ruth Kanner)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戏剧艺术系副教授,自80年代起已经开始了实验作品的创作。目前,她带领自己的剧团专注于将文学改编和纪录性文本搬上舞台的工作,融入了各种独创的讲故事方法以及多元的戏剧和运动技巧。她还在以色列和世界各地举办讲座和工作坊。她的 “以色列式故事讲述”项目,结合了戏剧讲座与戏剧片段表演,曾在布拉格,弗罗茨瓦夫,新德里,纽约,伦敦,威尔士,萨格勒布和耶路撒冷进行了展示。最新作品:《勇气妈妈》(布莱希特;东京)、《信号》、《在海上》( S. 伊扎尔;特拉维夫)、《欧墨尼得斯》(埃斯库罗斯;东京)、《谋杀案》(特拉维夫;纽约);《樱桃园日本》(东京)、《鸽子的飞行》(耶路撒冷)
特邀作曲
刘索拉,作曲家, 作家,人声表演艺术家。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作品包括她本人编剧作曲、艺术导演、设计及主演的大型室内歌剧 [惊梦],编剧兼作曲的室内清唱剧[自在魂],个人专集[蓝调在东方]、[中国拼贴]以及多部管弦、钢琴、民乐队作品、电影音乐和个人专辑等。 文学作品包括小说[你别无选择]、[混吞加哩咯楞],[女贞汤]、[迷恋咒]等及多部散文集。
戏剧构作
任明炀,生于1982 年,作家、舞台剧导演、电影作者、创作歌手。16 岁开始文学和音乐创作,22 岁开始剧场创作,近年来亦涉足电影创作。剧场作品有《您的口音》、《东海暴风雨》、《倪焕之的故事》、《明年的这个时候》、等。
演 员
李腾飞,青年演员。2015年讲故事剧场《雪夜》,第六届南锣鼓巷戏剧节国际邀请单元,导演:Ruth Kanner(以色列);悬疑话剧《深水区》全国巡演;肢体戏剧《孤儿2.0》黄俊达导演,入选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 国话先锋剧场;《美好的一天/站》第五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导演:佐藤信(日本);《雷雨》Mathias Lafolie导演;2012年《亨利四世》《海鸥》;2009年 《收信快乐》、音乐剧:《rent》 《伊丽莎白》 《蝴蝶梦》
富鹏栩 ,2007年本科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影视系表演专业,南京大学文学院表演专业研究生。出演戏剧作品:南京艺术学院毕业作品《死无葬身之地》;2009中德同行毕希纳作品《莱昂瑟与莱娜》;茨威格作品改编话剧《我是安》;话剧《别管我是谁——206拘留室》;话剧《齐天大剩邹十一》;2012年李六乙戏剧工作室话剧《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2013年纸老虎戏剧工作室《群众——非常高兴》、《狼奔豕突》。徐平导演微电影《橙》。
制作人
赖慧慧,北京蓬蒿剧场运营总监、制作人(2009-2015)、策划制作六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2010-2015)、三届“中国民间独立剧场论坛”、推动剧场新生力量策划两届“新生单元”、“亚洲文化视野-旅程艺术节”、“北京国际独角戏剧节”;瑞典皇家剧院中国新剧本新作家。制作戏剧:文学剧场《蓦然回首》、默剧《无声世界四十年》系列、纪录剧场《25.3km》系列、悲闹剧《顾不上》、讲故事剧场《雪夜》等。
灯光及舞美设计
王京晶,从国戏到中戏,从学校到社会再回到学校,从始至终都在做灯光。我相信坚持是件好事,而变换会带来未知的惊喜,如果换个位置看现在发生的事,或者退一步纵观全局,世界也许根本不是原来的样子。在我看来,舞美的全部就是创造一个感性的世界,然后用理性实现它,对我来说,确实是处处有惊喜。
翻译
赵冰清,中日英翻译。戏剧工作者。与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院、日本青森县弘前剧场、以及来自法国、意大利、瑞典、以色列等世界各地的舞台工作者合作。参与了许多舞台作品台前幕后方方面面的工作。是蓬蒿剧场上演的《孤儿》、《灵》(W;t)、《在海边》、《地下铁里的俄耳普斯》等多部作品的剧本翻译。
文字统筹
吕雨舟,剧场艺术探索者,(英语)戏剧教育实践者。剑桥大学心理学学士,现暂居北京。关注集体创作剧场和社会纪录性剧场,关注社群和个人的生存状态,并希望通过剧场行为发问和带来改变。曾参与集体创作肢体剧“Thing With Feathers”,与InSitu剧团集体创作《建筑大师与麦克白》,与流浪汉群体集体构作《终局》,个人艺术项目《经痛独白》等;与前邵艺学生集体创作《你从哪里来到瓦尔登湖》。
演出语言:中文(English Subtitle)
导演:露丝·康内尔(特拉维夫)
特邀作曲:刘索拉
视觉顾问:谷旻雯
戏剧构作:任明炀
制作人:赖慧慧
执行制作:李晓彬
演员:李腾飞、富鹏栩
文字统筹:吕雨舟
翻译:赵冰请
声音技术支持:杜斯
灯光舞美设计:王京晶
舞台监督:吴元虎
剧务:宋雅銮
摄影:童畅、顾了了
技术支持:北京普利斯玛发展有限公司
蓬蒿剧场出品、以色列驻华大使馆支持、酒店赞助:北京侣松园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