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艺术家,也不是从事美术设计的,当时之所以不自量力不计工拙,想到去设计国旗图案,实在是一种欢呼新中国诞生的喜悦,一种热切爱国的激情使然。1949年的上海风雨飘摇,暗潮涌动,一稿国旗设计悄然从一名小编辑手中诞生,波折、磨难、甚至暗杀.....国庆观礼,那面旗帜终冉再飘扬。这是一段关于个人信仰和勇气的故事,更是一段关于国家的重生、不屈和骄傲的故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蠢。生活亦是如此,当认清目标,不断在孤独中拥抱自我,在黑暗中捕捉微光,在迷茫中探索方向。我们用原始的身体语言表达一路上的经历,节奏变化产生的动感带给观众对速度的直观感受,展现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它在体内流动过。脚底下的禁锢,是我们在和远方的他对话;手指尖的疾驰,是我们在驱赶周遭的不安;舞台上的运动轨迹,是我们在寻找内心当中的出口。通过此作品,让我们恢复理性,那个曾到访过的、试图驶进我们生命轨迹的某人某事,都成为了过去,下一秒的世界,还需要迈开步子,揭开帘幕。
同向而行,择安命者寻生路;背向而离,择孤立者探险道。三岔路口,从其众?独其身? 唯以本心相照、与己相投。亦是我,亦是你,是你我都曾彷徨伫立的三岔路。
2100年,婚姻仍然是牢不可破的社会关系,越相守越寂寞,爱人们要出走。于是产生了这样一段爱情故事,在科技的催化下,经历了拆分、重构,最终定格为一部都市寓言。娜娜是一具任人打扮的工艺品。你可以夸耀,拥簇,向她献礼,但绝不能毁坏她瓷白精致的壳。《替代品》讲述了一场皮格马利翁式的悲剧。张大海想要捂热娜娜,意外见证了自身的卑微,为了逃避这种认识,他制造了自己的平行宇宙。创作思想阐述:现下和未来将生出许多新的关系模式,我们内心划分情感远近的标尺,清楚标明了与他人关系的远近,这标尺的刻度是什么呢?是如同法规一样明确而公正吗?《巷代品》选择后剧作戏剧的创作方式,混合影像/肢体/声音等多种表达媒介,占有更多创作方式上的想象空间,在多样的戏剧风格之间,寻找一道轮廊锋利的路径,可以让我们不模糊叙事、也不模糊概念,以未来的时空,作窥视现下的眼睛。
这是一部充满着表现主义风格的当代戏剧,主要讲述了一群以追逐劲爆热点、歪曲事实为生的自媒体人,如何炮制一桩虚假爆款新闻的荒诞始末。 剧目创作思想阐述:流量的时代让人迷茫,人类像是在十字路口中被流量洗脑,麻痹,最后同流合污。在欢闹、博眼球的荒诞表层下面,是一幅幅无人探究真相的现实图景。这不仅仅是新媒体一个行业,而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演出团体介绍:我们是一群对什么都感兴趣,体验生命无限可能的好奇宝宝。渴望用戏剧击碎麻木,用天真替代无聊,永远做个小孩儿。
大明正统十四年,二十三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挑唆下出兵征讨蒙古瓦刺部。因宦官专权、战事指挥无方,致大军溃散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随即,瓦刺太师也先挟持英宗欲陷北京,上下遑遑。此时,以于谦为代表的众臣拥立郝王朱祁钰为景泰帝稳定人心,大败瓦刺于城下。转年,英宗被释回京,于谦等奉其为太上皇,幽禁于南宫。七年后,景泰帝驾崩,英宗复辟,于是,拿问于谦、迫使其认罪伏法便成为了英宗皇帝复辟登基前的头等大事......
《羽毛》改编自真实故事,一个叫顾正的年轻男人惊讶发现,自己的快递包裹,长期被人偷拆偷看。他维权投诉,没想到遭到了他人更严重的报复,并揭开了更大的秘密:原来人们早已裸奔。在这一过程中,他从一个逃避者,变成一个反抗者。本剧旨在讨论信息时代的安全和信任的边界感问题,聚焦当下现实,直击社会热点,以话剧的形式展现当下社会之中人与人关系的脆弱和信任的重建。
从小隐藏在哥哥苏轼光芒下的苏辙,因为哥哥苏轼的锋芒太盛,仕途波折,自己也常常跟着受牵连、打击。久而久之,渐渐地,也忘记自己也曾是惊艳朝野的英才......正值盛年的苏辙是一名南京的地方小吏,一日,家中突然闯入京城来的不速之客,看似和善的言行与奇怪的打探......愈发让苏辙感到不对劲、细思极恐......看来哥哥苏又陷风波,但这次对苏辙的考验超乎以往......在一番斗智斗勇与挣扎后,做出了令人意外的选择。 历史背景:北宋神宗年间,湖州地方官苏轼因被人诬指诗文中有讽喻朝政的嫌疑后被收押,命悬一线之际,其弟苏辙率先站出来为他求情,愿用自己官位与名利换兄一命,写下千古求情名篇《为兄轼下狱上书》)。 导演阐述:整个视听上,也努力去营造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唱腔上保留演员各自流派的特点,身段表演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四功五法为基底,同时辅以民间小调、非现实游戏场面的昆腔元素、现代形体(发挥主演特长)和非传统戏曲舞台调度。主体布景呈现戏曲一桌二椅的变体一河两岸等 关于气质版气质版演绎即专为此次创想周打造的、采用近似清赏会的呈现方式。作为一种回归传统戏曲本身的演出形式,半清赏会性质的气质版更将突出戏曲表演中最核心、朴实的一面。简化布景及灯光,演员会身穿原戏戏服,带上简易妆容造型,使人物表演被放大突出,整体演绎会更加专注于唱腔、故事本身。是有助于剧目打磨的一次难得的实验。
故事发生在一个中国北方的县城,已经定居英国的母亲准备在吃完早餐后与儿子分别,席间,生性热爱冒险的儿子提出自己去旅行的计划。两个人的闲谈越飘越远,有意无意地指向对方的痛处,逐渐向着无可挽回一路狂奔.....此二人原创话剧曾于去年末在光影车间静剧场成功上演并获得了观众热烈的反响。此次希望借助创想周的机会,让这部剧和更多观众接触,共同探讨剧中提到的原生家庭问题。我们会根据观众的反馈继续打磨剧本及表演,为之后的剧场公演做准备。此次剧目将以工作坊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并引入当下最为流行的互动戏剧概念。观众在其中不只是观众,也是编剧,也是导演,因为这不只是一个舞台上的故事,它会是每一个观众的故事。期待你与我们共同呈现的全新的《时刻》。
畅想未来后生物时代智能科技运用的声音艺术融合生物艺术装置系列小品,创作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目前由电波主题、母体主题和漂流主题组成。系列持续开放研究中.....提笼遛鸟,悠然自得。拥有我们的个人数据和音视频记录回忆的手机扮演未来所谓的宠物角色,我们可以与他们对话交流,对我们来说仿佛一切可控,社交距离并没有阻碍媒介讯息的沟通,自我内心心理秩序的建立也有了支点;对他们来说,笼子也似乎并不阻碍他们自我迭代更新和意识生成。母体,生物孕育的温床,也是安全感的代名词。充满群体智能的黏菌在湿度宜人的环境下不断呈网状扩张生长,叠加两部手机时不时的受外界声响刺激发出的啼哭和咿呀学语扮演起了未来智慧进化尝试融合生物智能的想象,抛出了这样一个湿性未来的话语背景。星辰大海,广袤深邃。幼时,你可曾在海边捡拾花贝壳和听海螺?可曾寄出属于你自己的漂流瓶?后疫情时代,大家相忘于江湖,我们化身手机上在线会议里的头像,声音经过捕捉传输和远程电脑的实时处理再返回输出,延时叠加啸叫的信息流满是网络通讯时空的痕迹。
由上海戏剧学院17级舞美系服化设计专业缪苏菲发起,悄然在上戏实验剧院的后台落地发芽。把演出后剧场中的鲜花做成干花。伴随着一场又一场的演出,从喧闹归于静谧的后台。从第一支花开始,到数以干计的花束。从一个人,到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个项目自发加入。那些只承载属于一个人记忆的鲜花,它们值得有更广泛、更具价值的归宿。改变一束花的命运,这就是凝炼美好与永恒的开始。
有一天,城市发生了电力危机。一位科学家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发电方式,都收效甚微。有一天,他自己嘟嘟囊囔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嘟囔竟然可以发电,为了城市的电能,人们一个接一个成为了废话发电员,并依此建立了废话制作工厂。跟许多地方一样,在工厂里的人们怀揣着各自的心思和目的,依托着这座巨大的工厂,在时代之下寻找生存的方式和机会。围绕着废话这个关键词,让观众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团体之间的关系。
剧本从一个普通家庭日常的生活状态出发,用舞蹈剧场的表现形式予以传达家庭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下,所扮演的角色,给自己或是他人一种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反思。剧本围绕着家庭中的男女老少展开,以一种讽刺的叙事手法向大家展示剧里的人与现实的你之间的联系。
创作思想阐述:继承中国文学的狐妖故事传统,表达自信包容的现代爱情意识,开启光怪陆离的自由想象。所有的外力都无法使我们分离,但对理想的不同追求可能终将导致我们挥手再见。毕竟,这已不是一个要以忠诚绑架彼此的时代,爱情以外,我们还有星辰大海。 剧目介绍:一对狐狸为了飞天奋力修炼,终于成功召唤了鸡精。面对鸡精的百般刁难,他们有勇有谋,双双获取飞天机会。却突然得知,他们的梦想,要以普通人的乐趣作为交换……这是一部侧重动物性身体开发的小戏,在乌镇经历了8个不同场地的16场演出,适应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深受观众欢迎。以狐妖故事承载人类悲欢,寄寓当代思考。
随着报童的一声吆喝,陈独秀等十二名青年冒着酷暑,相继来到李达的寓所,这是一所处于深巷内的石库门房子。这些青年就如何解救中华民族、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展了深入讨论,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顺利召开。然而会议的秘密举行,为世人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迷:除了已知的十一名与会代表,第十二名代表究竟是谁?现在,我们将寻找历史线索的身份和使命交与你,希望你可以在重温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及寻找第十二名与会代表的同时,了解中国共产党艰难而光荣的建党历程,在党史学习过程中汲取奋进力量,感悟践行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