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记》是一个跨艺术领域、跨文化与跨国界的作品,讲述了世界万物如何形成的故事。从时间开始之前的混沌状态,到有秩序和意义的世界的复杂转变,整部作品呈现了漫长宇宙历史的一个片段,通过乐器、视觉与电子乐勾勒出空间的形态,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维度重构对时间的认知。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与神话体系,但不同地缘神话在一些领域和概念中有所交叉。时间的创造与秩序的构建是一个跨越国界、在各国生根发芽的故事。The Pangósmos Collective的戏剧研究方向是探索不同背景下的模式。为避免笼统堆砌相似的模式,我们选择创作一个新的神话故事。这个故事源于我们对传统的理解,并承载了过去、现在以及我们对未来的忧虑。在气候破坏和克苏鲁世技术可复制的时代,创造新意义的叙事绝对是有必要的。虽然Pangósmos的成员来自不同背景学科,跨越各大洲,但我们所面临的迫在眉睫的威胁让每位成员审视内心与过往经历,向整个团体带来独具个人色彩却又能完全融洽的艺术工具与元素。每位成员所提供的独特元素,相互激荡碰撞并逐渐交织为一个令人惊艳却又足够传统的音乐作品,一首关乎个人亦关乎宇宙的荡曲,一支宏大高妙却又足够精细的乐章。《开天记》既是对个人存在短暂性的探索,亦是对浩渺宇宙转瞬即逝的探索。 Pangósmos CollectivePangósmos Collective是一个知名跨学科多元化艺术团体,团队由来自芬兰赫尔辛基艺术大学的当代艺术家、制作人以及音乐家所组成。Pangósmos Collective专注于跨文化艺术的创作,受益于团队成员的多元性以及团队对不同社区文化孜孜不倦的探索,团队的艺术创作日益丰富。Pangósmos Collective专注于创作当代音乐、即兴、现场电子音乐和视觉作品,通过多维度的作品将过去与当今现实融为一体,希冀提升大众对当前全球问题的意识。我们相信,团队成员的多元化视角与经历给我们的艺术创作赋予了强大深刻的内涵。Pangósmos Collective心系社会,希望利用团队的集体智慧与专业知识创造有意义的艺术作品。我们深知,在当今这个技术发达的世界,技术的力量举足轻重。因此,作为新一代,我们将担负起责任,继续发展,在艺术世界发挥积极作用。
这是一场浪漫的盛世穿越之旅,鼓乐一起,八音迭奏,眼前有繁华璀璨的盛唐气象,有不鼓自鸣的飞天幻象,有罡风呜咽的牧野意象,有神秘瑰丽的西域映象,饱含了丝路上历经千年星霜的传承与理想。《丝路流风》以中国传统民乐意韵作为音乐构建的内核,采用古筝、笛箫、琵琶、大鼓等传统乐器,利用电子音乐特有音色感受营造出富有生命力的自由音乐空间,古老音色与跳跃腔调虚实相映、动静穿插,营造出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对话,传递艺术无疆、美美与共的大同音乐理念。我们全部探索的结局,将会是重回起点,然后第一次真正开始理解它。主创将在音乐中重溯丝路风尚,开启这段碰撞交融中焕发生机的融合之旅。 陈耀显 青年作曲家,音乐制作人,声音艺术家。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 2023 年度青年创作人才,上海音学院电子音乐作曲在读博士。作为作曲家,其创作体裁广泛,涉及室内乐、管弦乐、电子音乐,个人作品曾获多次获得各类比赛大奖 ,包括 IEMC 国际电子音乐大赛,汇创青春等。 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新媒体联盟成员,参加第 43 届ICMC 国际计算机音乐大会,EMW 新音乐联盟专场音乐会,上海/法IRCAM 国际论坛、未来 传统-新媒体音乐论坛并发表作品公演。合作乐团包括: 上海爱乐乐团、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上海城市交响乐团、杭州爱乐乐团、深圳交响乐团、翡翠筝团。作为音乐制作人,为东方明珠美术馆、杭州亚运会设计制作音乐,以及腾讯、网易、巨人、华为等公司音乐项目创作多元化音乐。
「彼岸」5.0是彼岸钢琴超媒体系列艺术形式的集大成和再升级。继续开拓钢琴语言表达的疆界,探索现场演奏与自动钢琴、现代舞、交互影像、交互灯光、交互声音、AI媒体生成等手段协同创新的可能性,打造媒介、感官互通的声光场域。以经典与原创钢琴作品为纽带,连结古今中外乐响,共同汇聚成一部无界的历史叙事诗篇。现场钢琴音乐演绎仍是所有理念、媒介、技术的创意出发点,视/听、时/空的维度延伸都以钢琴为源头。在突破传统艺术表现媒介的同时捍卫音乐的本体价值,及由此带来的感官体验完整性。本次的曲目遴选延续彼岸系列一贯坚持的中外音乐作品对话的格局。其中,曾经入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的两位青年作曲家秦毅、徐志博再次带来他们的新作品。曾在3.0版中演出广受赞誉的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也将带来其媒体升级版。另外,音乐会还将呈现阿沃帕特、库塔克、邵青等中外作曲家的作品,并以全新的创作理念和演绎形式连接起那些时间长河中不灭的声音记忆。 彼岸超媒体工作室彼岸超媒体工作室是一个由新媒体艺术家、表演艺术家、作曲家、工程师等组成的开放式创作与制作小组。其致力于音乐创作和音乐舞台创新实验;中西传统音乐与当代新媒体技术的协同设计;电子音乐、声音装置、表演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推崇超越文化、地域、媒介与技术屏障的跨领域艺术融合、发扬和传播。俞湘君,上海音乐学院钢琴副教授,2018年第二季度德国唱片评论奖当代音乐类最佳唱片及最佳艺术家获得者。达彦,旅美新媒体艺术家,达哒超媒体工作室创意总监,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客座。其创作涉及交互体验/演出、动态图形、声音装置和摄影。秦毅,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作曲家、电子音乐设计、音乐科技、音乐治疗专业方向硕士生导师,中央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徐志博,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创作类型广泛,作品获多项国内外重要奖项及创作委约,致力于现当代音乐与媒体艺术研究。邵青,青年作曲家,博士,晨光学者,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教师,上海音乐学院青年骨干教师。房大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理事,美国音频工程师协会(AES)正式会员。
一念一瞬,一日一夜,四季轮转,万物更替……沉浸式打击乐剧场《月面》以一颗种子的生命体验为视角,将瞬间与永恒的对立统一作为表达主旨,在十二时辰的流逝中知晨昏、晓枯荣、悟悲欢。在音乐方面,《月面》融合了中国古曲素材及法国频谱音乐创作思维,用兼具东、西方审美的独特音乐语言,营造打击乐撞击之音与弦乐摩擦之音的新时空对话;同时,数字媒体艺术参与表达,在光影流转间,虚实同频、动静相宜、视听共振,让观众在这个综合艺术场域中,一同感悟生命的瞬间与永恒。联合制作:上海栗夏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王萌青年作曲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作曲家秦文琛教授;后赴美学习,获曼哈顿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硕士,现为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博士候选人。在美期间师从著名作曲家莱科弗丁 (Reiko Fting),道格拉斯尼恩斯教授,也曾获得作曲家德雷克贝梅尔、安德雷亚平托-科雷亚、皮埃尔贾伯特和凯雅萨利亚霍的指导。王萌的作品演出于亚洲、欧洲及美国,被媒体评价为"千变万化的"、"绚丽的"、"无定形的、大气的节奏型" 。与她合作过的乐团包括美国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哥伦布交响乐团、比利时布鲁塞尔爱乐、佛罗里达杰克逊维尔交响乐团、卡布里洛管弦乐团、美国作曲家管弦乐团,阿斯本当代乐团及加拿大Thin Edge新音乐团等。曾受邀参加美国阿斯本音乐节,鲍登国际音乐节,卡布里洛当代音乐节,奥地利格拉费内格音乐节及北京现代音乐节等。2019年,王萌获得比利时 TACTUS 国际青年作曲家比赛管弦乐组作品奖,并开始专注于创作她的系列打击乐作品《月面佛》,同年首演于上海交响乐团室内乐音乐会。
《际空之响》关注城市时空维度下的各种泛生命体空气、水、光、电波、尘埃、建筑、人群、车流、社交媒介……以身处大都市的人为主体视角,审视自身与周遭万物的生存状态,探讨人与其生存空间的关系。作品使用钢琴与交互电子音乐构成声音的叙事线索,并延伸至各种新媒体艺术元素。钢琴家是听/视觉感知的发起者,整个剧场空间作为投射介质。三个段落光、影、形连续演奏,分别表现:单一事物的千变万化;事物间的多元关系和对人类的映射;人之形源自万物之形。感谢这个媒体时代让音乐获得延伸,使声音超越听觉。运用属于当下的艺术语言唤醒人们迷惘的感知,建立起一种足以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敏锐度。从高处俯视身处现代化大都市渺小的我们,用音声之光普照万物。 徐志博 青年作曲家,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导,青年作曲家,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理事。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获博士学位,先后师从周湘林、陈强斌、杨立青教授。创作涉及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屡登国内外艺术舞台,多次荣获国内外音乐创作奖项以及各类创作委约,在国内外取得较高反响。现从事作曲及音乐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致力于现当代音乐、声音艺术、新媒体艺术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与省部级学术研究项目。学术成果主要围绕现当代音乐、媒体艺术的核心问题,关注声音理论、技术、媒体融合等发展轨迹及趋势。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徐志博结合自身创作,形成一种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的学术研究机制。
本作品的创作围绕中国乐器之代表琵琶,其传世名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为核心,参考西楚霸王项羽的部分史实记载为创作背景,用音乐来刻画人物形象,用音乐来展现这位中国古典英雄人物的内心。区别于影视、戏曲作品,音乐作品不侧重还原故事,而是试图走进霸王一生浮沉的赤子之心和凡俗七情这种不可见却直指人心的情感,中西融通又鉴古望今。 俞冰 上海民族乐团青年琵琶演奏家,月之源乐团创始人、艺术总监。出生于音乐世家,六岁习琴,师从何树凤、何树英、董亚、张祖培、周丽娟,相继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大学。1998 年进入上海民族乐团,当年即通过拉幕考,成为琵琶声部首席。演奏功底扎实,情感丰富,个人风格极富感染力。先后获得过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最高奖优秀表演奖、天华杯全国青年琵琶比赛二等奖、日本2005年度金唱片奖等。近年来勇于尝试跨界合作,推广琵琶技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先后合作过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汪明荃、叶小刚、扎西拉姆多多等人,曾受邀参演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布拉格之春音乐节、上海世博会申办工作领导小组法国巡演、中法文化年系列演出、日本爱知县世博会、拉美音乐节巡演、香港回归十周年庆典以及澳门回归五周年大型演出等,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引五《无名之镜》的创作方向:对传统音乐淬炼的同时,赋予新的精神,并与当代语境对话。透过电子音乐与中国笛的表现形式,加上新媒体视觉影像的舞台创作,提出一个新的听觉体验,同时表现出这一代人对于当代处境的感知。中国笛极具人文色彩的表现层次与弦乐声部的交叠,与电子合成声音共同构筑出一场新的听觉与视觉的表现体验。现场矩阵排列的镜片犹如置于旧世纪剧场的木地板,变成异世界存留的遗物,随时等待被唤醒。此时,不同的镜片指引着声音的时空裂痕,随着笛声的演变,开始出现扭转现实与虚拟的颜色和影像,如时间的记忆碎片,所有的元素都焕发出有机的音律、视觉,开启异空间的大门,自然矩阵也寻声而至。引五是一个实验场,更是一个聚集有共同理想者(引五人)的平台,尝试探寻当代社会人的情感状态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可能性。 引五 缘起 2011 年冬。以创新中国音乐并挖掘当代东方音乐的可能性为其精神,引五是一个实验室,也是一个聚集有共同理想者(引五人)的平台。声音元素包括中国笛与电子乐,以实时处理的方式,将跨越千年的不同声音深度融合,试图表达人与自然所应有的相处之道,以及探寻当代社会中人的情感状态与理想净土。以东方音乐为核心,将中国哲学和未来主义、东方古典乐器和电子乐融合在一起,用抽象的手法描绘出声音的空间感、色彩和意境。引乐曲题材之一。有序奏之意坐境中,故聆曲引者,观法于节奏。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五也。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引五的聚集,是用音乐探索生命另一端的新自由,更是一项勇敢的新运动。
新音乐戏剧《饥饿艺术家》的剧本改编于德国小说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说《der Hungerknstler》,以饥饿艺术家为主要视角,将原著小说分化为五个场景,刻画了一个表演饥饿艺术,即关在笼子里绝食的艺术家的形象。本剧的主要角色由一名戏剧演员担任,乐团编制为长笛、大提琴、萨克斯、打击乐和钢琴,乐手在演奏过程中同时兼有角色表演。相较于音乐戏剧,新音乐戏剧更着重于舞台上声音与表演的搭配,音乐在作品中的作用也不仅仅是烘托气氛的,而是贯穿于舞台上的各个因素。因此作曲家除了负责作品的声音部分之外,还对整个作品的构思和效果进行着把控。本剧另一特色是多媒体预设视频和实时录影与舞台戏剧表演、音乐演奏的紧密结合,追求呈现给观众多层次感的立体的舞台意境。 宋杨 蒙古族,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在读博士,导师贾国平教授。2015年获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公派奖学金支持在德国汉堡音乐学院和德国科隆音乐学院以联合培养博士身份学习,分别师从Elmar Lampson教授和Johannes Schöllhorn教授。2012年获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技术理论硕士学位,师从郭伟国教授。其创作领域包括交响乐、室内乐、电子音乐、舞剧音乐等。曾获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并通过结项验收,美国朱莉亚音乐学院2018 Focus Festival作品委约,作品曾在德国Vareler Kompositionspreis 2017、第二届新加坡华乐室内乐作曲比赛、第二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第五届百川奖作曲比赛、第七届炎黄杯作曲比赛,等比赛中获奖。作品曾入选2016年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国际学生作品音乐会、2015北京现代音乐节、第五届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2014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等活动并获得演出。作曲技术理论文章曾入选2014年首届两岸三地音乐艺术专业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2013年中央音乐学院作品分析论坛,等活动。
味觉,是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一种记忆。是熏风微动,樱桃弄色,萱草成窠。《落霞集》以酸甜苦辣为时间线,讲述了一个关于乡愁与记忆的故事。如同「泽雅集」不同章节之间与气候的联系,微妙而又充满诗意。《落霞集》分为四个章节:帆;花见海岸;云上的鲸;不知晚霞在何处落下。作品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奇幻故事。故事分为四节,分别对应四种情绪与四种味觉。故事开始于主人公的幼年时期,他随父母带着一条小狗流落到了一个无人小岛,一家人在小岛上定居,开始了新的生活。伴随着海岛上的自然景观与动植物,他渐渐成长,对海岸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不解。待主人公长大成人时,爱犬离开人间,父母亦很快垂垂老矣。他开始期待这些逝去的时光与情感能再次回到自己身边。家人在离世时告诉他,当小岛的四面的天空同时出现落日的时候,他们就会回到身边。主人公在岛上独自度过了漫长的时间。最终,年迈的他天真而孤独地在晚霞中沉睡,化为岛上的清风与雨水。 金承志彩虹室内合唱团艺术总监。青年词曲作者,指挥。87 年生,浙江温州人。
《弯曲的时空》是为十三位演奏者而创作的一部室内协奏曲。形如二十世纪常见的室内交响曲(管弦乐队中的乐器各有一件),酷似巴洛克大协奏曲(由一个羽管键琴,第一、二小提琴、双簧管组成的主奏乐器组和另外九件乐器组成的协奏乐器组组成)。羽管键琴在其中发挥了独奏乐器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是一个主奏乐器组成员。作品的超传统主义风格,有着时间空间化的美学追求。第一乐章中有一个兼具异域风情与巴洛克风格的主题材料。与具有谐谑性和戏剧性的第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二乐章的悲歌。第三乐章像一台正在播放的转速无法均匀且反复跳针的留声机。这三个乐章,是一个让时间与空间都试图脱离线性运动的作品,来自欧洲音乐语汇与东方音乐传统的对话,巴洛克式的大协奏曲又与具有20世纪特征的室内协奏曲融为一体。 代博 代博在5岁那年因眼疾逐渐失去了视力,对钢琴的热爱始于7岁,9岁迷上作曲。代博用4年时间结束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6年制课程,继而一路直上到博士。从大学本科开始,师从叶小钢教授至今。2005年开始斩获各项头奖,从钢琴到作曲,从国内到国际。2009年获全国金杯手风琴新作品比赛室内乐组一等奖、新作品比赛独奏组一等奖。2014年获贝多芬协会国际作曲比赛第二名。在中波建交 65 周年,获波兰驻华大使塔德乌什,霍米茨基先生颁发为表彰对两国关系作出特殊贡献的纪念勋章。2015年受波兰密茨凯维奇学院委约创作的《沃依斯基圆号协奏曲》在华沙首演。波兰国家电视台对此进行了独家访谈,波兰共和国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2016年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将巴赫《赋格的艺术》呈现在中国的舞台上其新作品《消失的风景》套曲(根据巴赫《赋格的艺术》主题创作), 与博尔赫斯、索德格朗、卡尔维诺老舍等大家的经典作品相关联,更是引起了现场观众的极大兴趣与好评。2016 年出版根据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音乐元素所创作的大提琴专辑《古佳耶》。
《折城》是脱胎于马海平2016年电子音乐专辑《折叠痕迹》的科幻音乐剧场作品。快速的机械律动和闪光的合成音,构建出一座未来都市的宏伟场景:流动、演进、复杂、无穷无尽,充满希望与活力。大气壮美的氛围,将科幻和现实结合在了一起。也让人联想到菲利波托马索马利内特百年前撰写的诗篇《未来主义宣言》。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未来的深切期待和焦虑,未来城市的种种细节和质感,在这部探讨后现代社会问题的作品中得以展现,《折城》兼具强烈的现实主义和本土意识。 马海平第四、第五届阿比鹿音乐奖年度电子音乐人,资深电子音乐人。在过去十多年的音乐历程中,他的音乐涵盖了前卫音乐、实验电子、电音舞曲、视觉艺术及现代舞配乐等领域。从风格到技术,都是中国电子音乐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的音乐呈现出独树一帜的画面感和科幻意象,被称为上海TECHNO之子。近年来他积极推动中国的前卫音乐文化,组织国际交流演出,学术讲座等。2012年在底特律厂牌CRATESAVERS INTERNATIONAL发行的黑胶唱片《四方来朝》,2013年在荷兰厂牌NIGHT VISON发行《黄昏之光》使他成为第一位在TECHNO发源地发行唱片的中国电子音乐人。2016年4月由大福唱片发行专辑《折叠痕迹》。
德彪西遇见了中国古代女子杜丽娘,他目睹杜丽娘为情而亡,又因情死而复生。这个梦幻的故事通过昆曲这个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艺术魅力,以及德彪西钢琴作品的细腻深长,来表达人类所共有的对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爱情的美好而伟大的力量。舞台被事件三大元素钢琴、昆曲、影像划分成各个区域,象征着穿梭时空的对话。我即是I,代表着现场每一个人。通过德彪西(钢琴)与杜丽娘(昆曲)二个剧中人物的相遇及平行"关系体现东西方文化的相知相通和相融,表现了东方文化对德彪西及其作品的影响以及连结二者之间的艺术共性及纽带。 顾劼婷旅法钢琴家顾劼亭,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首位华人钢琴硕士,钢琴和室内乐最高演奏家文凭获得者,上海拔尖人才。她常年受邀于各大音乐节,演奏足迹遍布全球,被誉为黑白键上的丝绸之路使者。她开创了全新的舞台表演形式音乐事件,用音乐讲述事件,用事件影响世界。《德彪西遇上杜丽娘》是钢琴家顾劼亭创作和导演 I FANTASIE系列作品第一部,2016年秋将正式启动了全球巡演,在戏中,她把钢琴与昆曲相结合并融入戏剧中,用全新的方式来阐释东西方文化、古典与当代艺术的共融。
《日与夜》是以古典音乐家肖邦著名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为蓝本进行的二十一世纪重作曲。作品从二十四首前奏曲中每一首作品中选择动机并有机重组,用最新的电子音乐作曲概念为作曲原则,配合古典原声钢琴的现场演奏以及前卫现场视频与多媒体装置的交互表演,营造带有强烈未来感但亦具有古典音乐丰富音乐表现性与人文情感深度的现场格调。 宋思衡 80后崛起的最有成就的钢琴家之一。七次获得国际钢琴大赛冠军,特别是04年在法国举行的国际五大赛事之一第六十一届玛格丽特隆国际钢琴大赛中,历史性成为了七十年来第一位摘取桂冠并囊获多项特别奖的中国人。多年来他的职业演奏生涯足迹遍布全世界,也是世界级国际音乐大赛最年轻的评委之一,上海大剧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签约艺术家。他同时也是多媒体独奏音乐会的创始人,制作了众多先锋多元而跨界的钢琴音乐会,开创了钢琴独奏的崭新时代。 B6B6 原名楼南立,1981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1999年开始创作电子音乐,是中国著名的电子音乐制作人、DJ、设计师、声音艺术家,并且是著名的多媒体与影像艺术家。其获奖代表作品有《城市之音》、《带条纹的房间》、《解毒剂》等。
《斩断》是依据戏班的《藏相守》《醉生暴落难》《梦死的鬼》三首乐曲来创作的音乐电影,影片用荒诞夸张的手法讲述了一个中国古老的故事关公斩貂蝉。《斩断》所指的斩意义为摆脱,断为判断,一切属于中国自己的艺术,应该以何种姿态与方式来接触这个时代?或者我们这个时代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对待这些巨人?时代就是轮回,恰如世间万象的更替规律,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竹马词曲作者,音乐制作人,跨界艺术家,上海流行音乐协会理事,二生三后独立厂牌创始人,戏班乐队创建人长期从事中国民族音乐新体系的研究工作,新皮黄音乐类型的发起人。戏班乐队以汉民族传统戏曲种类和中国传统乐器为根基在秦腔、京韵大鼓、绛州鼓乐、黄河号子的传统艺术基础上,融合了西藏长调,澳洲土著音乐,以及现代电子音乐元素,属于完全自成一派的新音乐类型。专辑《就是这个调》,《太平有象》,《五石散》共获华语传媒,最佳新乐队,最佳乐队,最佳民族艺人,最佳摇滚艺人,最佳录音奖项。
是否有一种情感的泛滥,会撼动我们的信仰,摧毁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否有一种文明的蔓延,将淹没我们的理性,踏平我们苦心经营的生命形态?或许一切都没有答案,或许一切都不在计划之中。《朝闻道》设定了一种崭新的舞台表达方式导演重新构建了剧场的观演关系,将每位观众的个人日常与戏剧的进展紧密关联、扭结,由此构成演出中最重要的部分。 马俊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本科毕业于深圳大学表演专业,后获上海戏剧学院导演专业艺术硕士。曾执导《拥挤 X 棺材太大洞太小》,《那厮》,《莎翁爱情碎片》,《禽兽》,《郑和的后代》,《理查三世》,《无》等。作品曾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节、澳门城市艺穗节、深圳湾艺穗节以及新加坡华文小戏剧节等演出。他的作品中,导演语汇奇幻乖张,美学铺张怪异,观演关系新奇疯狂。作品时空自有错乱,情节天马行空、辛辣诙谐,导演风格独特而又印记鲜明。 王利夫萨满乐队主唱、音乐制作人。2006 年组建萨满乐队(The Samans)并担任核心主创,包揽四张专辑中全部作品的词曲创作及后期制作。曾为CCTV 纪录片《过年》、CCTV 大型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等多个节目配乐。曾荣获 2013阿比鹿音乐奖、《中国好声音》第三季全国巡演编曲之一;先后参与多个重要音乐节,如 2014 北京迷笛音乐节等。
一个青年人在他新租的住所里先后遇到了中年与老年时期的自己。中年人与老年人或碌碌无为、或穷困潦倒,都希望从头来过,重新改写自己的命运。一份遗产成为彼此争执的焦点,每个人都只是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无奈下,三人决定将儿时的自己带来进行抉择,但激烈的争吵使孩子心生恐惧,青年人愤怒之际所发出的绝望之词更令孩子在伤心中跳楼自尽,顿时一切灰飞烟灭,最开始的从前若是消失,那所谓的未来也不复存在了。 田田 1987 年生于青岛市,自幼随父学习音乐。现随著名作曲家秦文琛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创作风格及题材广泛。他的作品曾先后在北京现代音乐节、中央芭蕾舞团工作坊、中央音乐学院弹拨艺术节等上演。其中,交响诗《敲响的八月》于2013 年从全球 35 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北京现代音乐节交响乐大奖赛暨第四届青年作曲家计划的冠军大奖;舞剧音乐《极》于 2012 年入选文化部优秀剧目;室内乐《净途》于 2010年入选211 室内乐精品工程。
2013年10月1日国庆节一早,全国各地约 10 多万名群众冒雨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仪式结束后广场上留下 5 吨垃圾的消息在网络上不胫而走,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舆论战。清唱剧《广场上的垃圾》 以此真实事件为背景,为五个独唱、混声合唱队与钢琴而作。作品不仅描绘了这场舆论战一波三折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刻画了许多有名有姓或无名无姓的意见领袖与舆论人物,试图借此唤起人们对群氓现象因聚集而失去理性的人群的关注与思考,同时呼吁人们爱护环境、理性爱国。 温展力青年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1999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师从王宁教授2006 年夏曾就学于德国达姆施塔特国际现代音乐暑期班,2010 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获作曲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13 年至201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在职研究生班学习社会学。2015年入选北京文联首批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温展力的音乐创作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作品曾多次入选或首演于国内外艺术节音乐节,或被录制成唱片在国内外发行,并曾多次获得文化部、文联等机构颁发的音乐创作奖项
2015 是在我们身边发展着的历史书和悲喜剧,2o15 则是在另一个世界中呈现的,2015 的又一面。作品就由 2015 与 2o15 两部分构成,似是两个平行世界,同样的人和相似的风景,以不同的方式相遇相知。从一个日常的视角出发,演奏者如同某个城市的居民带你穿梭于叙述与想象、惯常和异化的不同空间。现实的 2015 和虚拟的 2o15 的界限将在最后完全打破,因为人的困惑、痛与爱在不同的时空中同样存在。 周东 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学习电子音乐作曲期间在广播剧、声景作曲等多种声音来源融为一体的创作形式研究颇多。其作品也受此影响,注重声音的空间和层次,由此充分展现了作者对音乐的想象力,部分作品曾获声音上海声景录音比赛一等奖、微软移动环球之声铃声甄选最高奖、中国国际动漫节金猴奖最具潜力短片奖、澳门国际电影节国际微电影大赛星火奖。
悟空是个矛盾体,影射到看似表象各异的我们的一生是一个个悟空在各自的命运中,为重获一种自定义的自由而挣扎和战斗。《悟空五则》用一个现代人类社会的思维模式还原一个矛盾的内心世界,以中国式的音乐戏剧张力所带来的丰富的音响感受为结构依据,实现累积和释放的一张一弛。意在悟空,乃成五则,实为挣扎、徘徊和沉思在不同的遭遇中。作为参考,将各段遭遇提示如下:慢板,万灵之森;急板,前面有个姑娘;行板,月下独角戏;广板,戴上它,你就自由了;快板,永恒之战。 周娟 四川人,新疆长大,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其主要作品有管弦乐《天涯》、《中国制造》、《别了,同学》,歌剧《悟空》,音乐剧《命运之选择》,合唱《爱的康塔塔》、《风》,大型室内乐《鸟语》、《浇灌你的回忆》、《冥》、《我的精神家园》,民乐重奏《楼兰》、《西风破》,声乐套曲《格》,话剧配乐《俄狄浦斯王》,京剧配乐《金锁记》和《浣花吟》两部弦乐四重奏等。曾获金钟奖、古尔德青年作曲家奖文华奖、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发展计划委约、埃德加 斯诺奖、斯当盾青年作曲家委约奖等。
《国殇》和《礼魂》是屈原《九歌》中的最后两章。《国殇》歌颂了楚国将士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礼魂》则描述了一个庄重的祭祀仪式,青年男女随歌起舞。这部两乐章室内乐作品取材于《国殇礼魂》,用娴熟的现代作曲技巧还原了华夏先祖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的礼赞和对自然万物的敬畏。本场音乐会还将同时演出沈逸文创作的声乐套曲《送友人》由美国著名女高音唐 阿布萧和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委约。 沈逸文 青年作曲家,茱莉亚音乐学院博士。曾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银奖(金奖空缺)、文化部全国音乐作品三等奖和优秀奖、美国SCI/ASCAP作曲比赛第一名、美国IBLA国际比赛杰出作曲家称号、莱莉亚音乐学院最佳乐队作品奖和最佳室内乐作品奖。作品多次在北京音乐厅、上海音乐厅、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和林肯中心等地上演。《纽约时报》评论其作品继承了巴伯和罗雷姆的曲风,清晰、简洁却又抒情,是一幅生动、绚丽多彩的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