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太原故城,始建于两千五百年前,发展于春秋五代,鼎盛于唐,焚毁于宋,屠城时火烧三日不绝……所幸后人考古发掘出古迹遗址,尤以佛像寺庙留存诸多,人称中国的庞贝古城。作者在这一片充满佛释道记忆的废墟边长大,此番通过对当地自然声音的采集,清澈纯粹的女声质朴的男声,以及来自当地寨村的社家鼓,试图重塑一个模糊了时空背景的,模糊了入世出世的晋阳城……作者以独有个人特色的世界音乐,以修自己、渡他人、见众生三个段落,勾勒出人类文明起落中的古城镜像。
日常聒噪之乱耳,江南丝竹之乱耳……人类生活之声声乱耳,仿佛器、物、心的交响乐。作者无心或有意,听者各有感悟。《物语》从随手开启了一个可乐罐子始,由貌似琐碎无意义的碰撞挤压构筑了一个饶有趣味的声景,吴音抑扬的评弹迂回穿插在现代感的金属调性中,弦琶琮铮或急或缓,舞者的行进顿点,适时切入多声道交互的电子音乐节奏……物,语,声,音糅杂一体,是一场从细微和平凡中的跳脱和旁观,是特别的音乐体验。
《抹布爱情》讲述的是8单元501室里五块抹布的故事。他们的身世也许不算扑朔迷离,却都大有来头。他们的生活忙忙碌碌,也不妨在劳动中玩点儿艺术。他们偶尔感怀身世,在彼此劝慰中暗生情愫。随着新成员超级抹布阿威的到来,一个重大变故即将发生,性格迥异的卷毛、花菇、丽丽和大黑将如何各显神通,力挽狂澜?12首或欢快或感伤的原创歌曲,夸张幽默的舞蹈,从抹布的视角折射了生活中平常小人物的身份认同和独特价值。
《最后的草原》通过九个乐章,作品描绘了蒙古草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回顾了蒙古族人民悠然自得的游牧生活方式,一种建立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文化;现在则直面不断被逼退的草原,缺乏节制的采矿、农业和城镇化直接导致了生态的不断恶化;接着是令人捉摸不定的未来,它也许是一个反乌托邦的没有安达的世界,但也可能是草原的重生。
行走于繁华的城市中,每天都扮演着他人眼中的甲、乙、丙、丁,房奴、车奴、写字楼奴,留给自我的时间又有多少。偶化的生活日复一日的上演,不断地追求速度定位的极限,好像现代生活就是如此。那些存留心中的记忆和美好在追逐外在的程式中几近死去。也许自我偶化更多地源于本能,那份回归自然面对自我又是多少人心中最初的期盼。
进化给现代人带来的是难以喘息的高压生活,为了满足眼前的欲望,人们不知不觉走进了一张网,脱不开、逃不掉。编导通过舞台上几个张弛有度的段落,展现了脱去伪装、无视诱惑、抛开欲望,由尘到净的过程。
作品风之谷通过舞蹈剧场的表现形式,将表演背景设置在人类文明衰败的虚拟时代,通过诞生,发展,毁灭,再生为时间轴,讲述生物灭绝后的世界,有复制人希望能靠风能来制造生物,摆脱人工智能和电力驱动的孤独,人类意识再次抗争人类自己制造的自然的故事。
悟空二字,具有双关含义:一个是物质(对象),一个是精神(思考)。悟空到底是谁?当我们在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时,发现在他身上具备人性、魔性、神性三个特点。悟空形象折射了当代人的内心,本质上人人都是猴子,每个人都既是表演者,又是旁观者。作品融合了传统京剧元素,刻意夸张的武生动作,配合浓烈的音乐节奏,谐趣而极有玩味……悟空是谁?我是谁?
本剧以M先生盛宴作为故事线索,被邀请入场的宾客(即观众)通过二维码扫一扫加入微信百人大群。身份神秘的M先生用语音发布指令,从微信群中随机挑选七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陌生人成为晚宴的贵宾。他们各怀目的赴宴,在餐桌上进行虚浮的上流社会社交表演,而后又为争抢所谓神秘大礼不惜疯狂厮杀,萨特曾说:他人既是地狱。动物间的弱肉强食与人的贪婪欲望,使这七人的虚伪面目在M先生的游戏指令过程中被层层褪去。罪与罚,第三只眼睛,神秘的M先生,陌生的用餐者,他们该何去何从?
一对陌生的男女K和S在当晚的最后一班地铁相遇,因相互妨碍而陷入一场纠纷。S意外发现他们竟是同一小区的邻居,而K则在社交网络上长期关注她。两人关系发生了奇妙的变化。K得了一种怪病,失去了笑的能力,自嘲是没有表情的人。因为下个月的一个重要事件,他需要尽快恢复自己的表情能力。今晚他要去见一个能帮他的人,但却被这场偶遇延宕了行程。他还能否找回自己的表情?和S又将如何收场?一个焦灼的迷局正在夜色下悄然展开。
《题曲》改编自传统昆曲剧目《疗妒羹》,原作写于明末,讲述的是才色双全的民女乔小青因贫贱卖于人作妾,为大妇所妒,抑郁寡欢的故事……此一折,以其夜读《牡丹亭》,由杜丽娘与柳梦梅之情事而生无限感怀为主要情节。作品着重于《题曲》中的角色身份转换,由这一线索深发表演者投入不同的角色,时作乔小青,时作杜丽娘,时作其他人,时回到自身,时更回到当下……亦跳脱审视,在本我和他人中相互观察并寻求定位。在二十分钟的表演中,通过无声、有声、曲牌的转换和交叉,呈现出折叠的戏剧形态。